◇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四十八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为会稽西部都尉治乌伤县。三国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治长山县。晋以后因之。梁末,置缙州太平元年,以留异为缙州刺史,领东阳太守。陈废州,改置金华郡天康二年,讨平留异。盖是时改名。《玉台新咏》: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隋平陈,改置婺州亦以天文婺女之分而名。大业初,复为东阳郡治金华县。唐复为婺州。天宝初,亦曰东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吴越石晋天福四年,吴越升州为武胜军节度。宋仍为婺州亦曰东阳郡武胜军。淳化初,又改军名曰保宁。元曰婺州路。明初改为宁越府宋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也,寻曰金华府龙凤八年改。领县八。今仍曰金华府。
府控临安之腰膂,当台、绍之上游,西臂信安,南肘括郡,所谓腹心之地也。引兵北出,则敌不知其所备,而钱塘失其险矣。若马首南向,闽岭虽峻,又岂足以自保哉?明初规取浙右,克婺州而固守之,扃钥东陲,鞭棰臣猾。明太祖尝言,宁越为浙东重地,不信然欤?
金华县附郭。汉乌伤县地。后汉初平三年,孙氏析置长山县。吴宝鼎初,为东阳郡治。晋、宋、齐因之。梁改置金华郡,亦治此。隋平陈,郡废,改县为吴宁。开皇十二年,改曰东阳。十八年,改今名,为婺州治。唐初因之。垂拱二年,改为金山县。神龙初,复曰金华。宋因之。今编户二百有五里。
○婺州城《志》云:旧城在今城东四十里。一云: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汤溪县境内。唐开元中,始徙今治。旧有子城,周四里,宋废。今城,相传吴越时筑。宋宣和四年,因故址修治。元废,至正十二年重筑。明初亦尝修治,后渐圮。万历三年,缮修完固。旧有十一门,今存七门。城周九里有奇,南临大溪,三面环濠,倚山带水,东西长而南北短,险固可恃也。○长山废县,在府东。唐武德四年,析金华县置,属婺州。八年,省入金华县。
○金华山府北二十里。一名长山,山桥在焉。南去府城三十里,山中诸溪汇流,其下两崖对峙,高数百仞,登其上,则城郭聚落宛在目前。《志》云:府北二十五里有鹿田山,为北出兰溪之间道,即金华山之鹿田峰也。相接者曰白望山、乾封山,而乾封山又为鹿田之门户。余见前名山金华。
铜山府南二十里,下临南溪。一名白沙山,旧产铜,下有铜山泉。又有铜山寺,景泰中,张楷讨处州矿贼,驻师铜山寺,贼来战,败之,因招降其余党。又西南五里曰石门山,山高三百丈,有石对峙如门,水乘高而下者三级,俗谓之龙门。
南山府南四十里。高数千仞,周四百余里。脉自括苍山来,南则遂昌、松阳、宣平,东则永康、武义,西则龙游、汤溪诸山,皆相联络。深邃幽远,千峰层矗,高入云表,阴崖积雪,经春不消。其最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