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半岩小传》【参考译文】
潘半岩,吴郡香山人。不喜欢出门远游,所以自号半岩翁。乡里的人敬重他的道德节义就不称呼他的名字,就都称呼他为半岩。半岩名叙,字崇礼。他的先祖是吴兴人,宋朝末期来到吴兴当地的。潘半岩九岁时,他的父亲潘孟谦就去世了。潘半岩刚刚成人,就操持家业养活自己。恰好又遭遇不幸,家道日益衰落,祖宗遗留下来的土地仅有百亩,且杂草丛生难以种植。潘半岩逐步地加以整治,灌溉粪肥,按照时令开荒播种,认真耕作不敢懈担不久,祖父潘泽仁因年龄大了去世,诸伯父、叔父以及他的母亲、堂兄、堂弟也相继而亡。一共置办了十多起丧事,花费的钱财无数,都是潘半岩承担的,而且礼仪形式恭顺肃静,不奢侈也不悖乱。凡是宗内的那些孤儿寡妇,都替她们料理婚事,兄弟这一辈没有儿子的,都替他们找入赘女婿,分别筑造房屋来供孩子结婚居住,他说:“这是家族宗法制度,是不能够紊乱的。”吴兴当地的风俗,讲究建宅邸奢侈,财富雄厚的人家,房屋的屋脊翘起,就像雉鸡张开的翅膀,园林池塘连绵不绝,但是对于祭祀祖宗、鬼神,往往苟且简略,不合乎规制。潘半岩在自家住宅的东面丈量出土地,建造了三列堂房,在堂房中摆列、祭奠四世祖先的牌位,一年四季依礼分等级进行祭奠。频繁地用自己祭奠祖先的行为,劝勉同乡的人,让他们厚待自己的亲人。乡里的人一向敬重感激他,有很多以他为榜样,因他被教化的。有邻里间争讼气愤不平的,来向他求取公正,听了潘半岩的片言只语后没有不满意而去的。曾经有一年发生了大水,潘半岩散尽自己家的千石储粮,来送给乡里的人,说:“年成丰收了就用利息本金偿还我。”有人对他说,百姓饥饿,谷价飞涨,正好可以投机谋取利益,现在尽散粮食给这些饥民,饥民辗转流离,自身都不保,哪里还会还你利息本金呢?潘半岩说:“这些都是曾经租种我家田地的人,丰收的年份我靠他们的体力生活,收成不好了就舍弃他们不管不问,我不忍心埃”当时很多富商大户,大多关闭粮仓不打开赈灾,即使有关部门劝导、命令也不听从,然而潘半岩却依然开仓赈灾。第二年庄稼大丰收,百姓争先偿还他,说:“确实是潘半岩救活了我,我不能辜负了他埃”平时乐善好施救济他人,潘半岩一旦有难事求他人帮助没有不答应的。他交友讲究道义,对于文人学士,尤其能够降低自己的身份虚心对待他们。教导宗族子弟,必定用道德正义勉励他们,因而每个人都仁慈爱人,融通和洽,家庭成员和谐相处。曾经因为吴兴本族路远不能查考,而香山的旁支又日益繁衍,担心时间久了关系日益疏远断绝,就查考那些能够传下来的,整理出族谱,让族人都知道自己的出身。潘半岩今年六十三岁,身体强健,如同年轻力壮的时候。文征明说:“我向来熟识了解潘半岩,朴实厚道至诚,好像不能做成什么大事。然而他为人真实,有分辨力,有见识,他行事所表现出来的,往往合乎人事道理。如果从古代进行稽考,大概这就是古代所谓的孝悌、力田。汉朝时的官制无法推行,只能使潘半岩终老于隐居的住处,(不为人所知),实在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