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山行即事(宋)王质浮云在空碧①,来往议一一晴。荷雨②洒衣湿,苹③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④。翻译:浮云在天空来来往往,议论着一一天好还是晴天好的问题。一路荷花伴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浮萍上清凉轻柔的风,吹动我的衣袖轻摆。雨过天晴,喜鹊欢快的叫了起来,波平如镜,有鸥鸟在尽情嬉戏。青山秀色一句话也不说,但即使你大醉三天,它也能把你唤醒。简介王质(1127──1189)字景文,号雪山,山东东平人,寓居江西。曾任枢密院编修官,荆南府通判。注释①空碧,即“碧空”。②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③苹,大的浮萍。④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赏析:这十个字要连起来读,连起来讲: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些什么呢?忙于“议”,“议”什么呢?“议”究竟是“一一”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感受。“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下起雨来了;“雀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太一一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一一晴也不定。(宋人诗词中写天气,往往用拟人化手法。)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作者用“浮云在空碧”描述,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来往议一一晴”,就境界全出,一精一彩百倍。颔联写“一一”。“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萍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一一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雀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的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一精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