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魏镏,字子实,建州建一一人。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共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遗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镏以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镏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镏,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镏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镏请废 王安石 (《课外文言文》人物)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镏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教授。镏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日:“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从父有客于盘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镏,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日:“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一不巾不见.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节选自《宋史・魏镏传》,有删节)【注】①将丧:护送灵枢。②从祀:孔庙中除主祭 孔子 (《课外文言文》人物)外,还附祭历代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④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玻【译文】魏镏,字子实,建州建一一人。从小就志向远大。他拜胡宪为师,与朱熹交往。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魏镏曾经客居在衢州太守章杰那里。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章杰大怒,就治翁蒙之的罪,把赵汾拘捕在兵营,并且把这件事汇报给秦桧。魏镏就写信斥责章杰,作揖后径自回到家中。建造房舍用以读书,书房匾额为“艮斋”,从这以后,人们都称他为艮斋先生。乾道年间,朝廷下诏各地举荐遗落民间的贤能之士。建州刺史芮烨上表称赞他的德行,朝廷特地下诏征召他,魏镏坚决拒绝。当时的宰相陈俊卿,是福建人,向来了解魏镏,竭力邀请他。魏镏就凭平民的身份进入朝廷谨见皇上,尽力上言国家的当务之急,要意是劝勉皇上把修养德行、修正民心、培养士人节操作为复兴国家的根本。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赐给同进士出身,让他担任太学录。在他以前,学官都重视虚名,自高自大,不与学生接近。魏镏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舍,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魏镏请求废止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追加程颢、程颐爵位,并把他们列入从祀之中,这一请求没有得到回复。他又进言说“太学的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是让学生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现在国家却专以空谈选人”,又没有得到答复。于是他就请求离开朝廷。魏镏反复上疏进谏,并称病闭门不出,同时给陈俊卿写信,责备他不能纠正制止这种歪风邪气,语气非常急迫。于是他又以迎养父母为借口请归故里,走了几天后,被罢为台州教授。魏镏在朝廷任职不到半年,回到乡里后,感慨叹息说:“皇上的恩德如此深厚,可是我的学识却不能够感动皇上。”于是就天天生活在艮斋,整理往昔的典籍,来寻求自己还未曾涉猎的知识。魏镏在家中生活,重视丧祭和礼法。他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不远千里迎接奉养,死后按亲生父母的礼节送葬。每当遇到荒年,他就熬粥给饥民吃。请求把官米借给百姓,到了冬季再收取储存进仓库。部使者向来敬重魏镏,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魏镏与他人交往时,善于表扬他人优点,补救他人不足。对于按礼节来拜访的后生,只要他有一点长处,一定加以提拔举荐,从而成全他。以至有人诋毁他追求好的名声,他就局促不安地说:“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病重后,母亲去探望他,他不戴好头巾就不会见母亲。写信让朱熹来,把后事托付给他后与他诀别。去世时,五十八岁。后来,皇上考虑到他正直诚信,要征召起用他,大臣说他已经去逝,就追赠他直秘阁一职。